热点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多样性稳定攀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马月 刘华
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新疆昌吉市境内的白家海子是班鸠、野鹰、猎隼、野山鸡、沙枣鸟等鸟类的栖息地,今夏,白鹭、白鹳、黑鹳、绿头野鸭等珍稀鸟类也来这里“打卡”,并进入繁殖期,开始孕育新生命。
航拍画面中,一对白罐鹳在水草中喂食幼鸟。记者还看到数只黑鹳也在白家海子上空自由飞翔。据介绍,东方白鹳繁殖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在长江中下游湖泊越冬,在新疆沙漠地带,白鹳与黑鹳同为罕见冬候鸟。
(资料图)
牧民阿里木别克·巴合夏,从小在这里长大。这些年,他每年都参与北部荒漠治沙植树,也亲眼见证了动物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如今,他在放牧中还主动承担起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他说:“小时候这里没有多少动物,现在有鹅喉羚、狐狸、狼、刺猬、兔子等很多动物,我们也会保护它们,冬天雪厚,它们就会跑到我们的草圈吃草,我们也会给它们投喂。”
“古尔班通古特”蒙语译为“野猪出没的地方”,这里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面积有大约4.88万平方公里。位于昌吉市境内420万亩的沙窝,昔日也是黄沙漫漫、戈壁苍茫,经过一代又一代林业工作者全市各族群众接续奋斗,如今的北部荒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之前在这个北部荒漠区,很少见到鸟类,现在的白家海子这一带,已经成为了鸟类的生活天堂,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级公益林项目的实施带来的变化,有效地改善了昌吉市北部荒漠区的生态环境。”新疆昌吉市北部荒漠生态保护管理站副站长钟海介绍说。
正如钟海介绍,五月的的白家海子,草长莺飞、碧波荡漾,成群马儿正在草地觅食、奔跑,各种鸟类时而栖息、时而飞翔,一派生机盎然。
白家海子是昌吉市近年来生态改善的缩影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有一片坑洼地带,经过近年来的生态补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片海子,面积有50多平方公里,有梭梭、红柳、肉苁蓉等多种植物,黑鹳、白鹳、麻鸭、灰背鸥、白鹭等40多个品种的鸟类、动物在这里生活。
“遇到受伤的动物,简单的情况我们救助后就会放生,如果严重的话,会送到野生动物救助站救助。在日常巡护中,还要防止乱猎乱采的现象,保护好野生动物的繁殖和生活环境。”昌吉市北部荒漠生态保护管理站洪沟牧场中心管护站站长袁鹏海介绍说。
2002年,昌吉市成立北部荒漠生态保护管理站,高效治理和管护境内荒、沙漠区。得益于国家公益林保护项目,昌吉市严格执行有关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引进推广防沙治沙项目,狠抓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持续20余年,实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由以前的7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56万亩,植被盖度由30%增加到50%,生物多样性增长明显。
如今,昌吉市北部荒漠不仅有胡杨、梭梭、黄羊入画的古老自然生态,也有人工林、农田、沙漠湖泊的现代绿洲文明,黄羊、野驴、野猪、黄羊、狼、狐狸等百余种动物,在大漠的草林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