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金融机构助力武功山景区良性循环发展“景村融合”走上乡村振兴路
■本报记者郑长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江西萍乡武功山风景区火出圈。“音乐+旅游”“美食+旅游”“露营+旅游”等多业态融合消费场景吸引了大量的人气,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据介绍,武功山风景区每年吸引近50万的帐篷背包客,是我国南方户外运动的地标式景区,为当地民宿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客流,通过文旅融合已形成了网络流量变成客流量、客流量变成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房屋错落有致的麻田镇大江边村,就坐落在这重峦叠嶂、云海翻腾、如诗如画的武功山上。村里依托红色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打造了红色寻访、特色民宿、山间滑草、林间越野、溪水漂流等特色旅游项目,致力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也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保持好红色底蕴,培育出绿色气质,带动起多彩产业。”在大江边村党支部书记刘圣华看来,抓住武功山旅游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村里走上了一条“景村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村庄面貌大变样,村民生活奔小康。
看好村里发展前景的村民刘德来,2017年回到家乡开办民宿,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我们有30多个房间,旺季时基本上全部都订满。”刘德来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他很庆幸抓住了村里的发展机遇,实现年收入过百万元。
这几年刘德来持续扩大民宿规模,就得益于芦溪农商银行的支持。从2017年贷款10万元,到目前贷款90万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芦溪农商银行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据介绍,芦溪农商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对接武功山地区全域旅游开发项目,结合当地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愿景,常态开展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全力做好贷款授信、用信引导,一路“贷”动武功山地区乡村旅游热度不断攀升。截至2022年末,该行已累计发放旅游业贷款569笔、金额1.9917亿元,余额1.7618亿元;其中武功山地区累计发放257笔、金额1.0482亿元,余额9455万元。
现在村庄美了、产业强了、村民富了。刘圣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去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普通村民家里有几十万元存款,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尤其让刘圣华底气十足的是,大部分村民特别是年轻人,都在村里找到了发展机会。“村里正在规划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屋,统一打造一处民宿群,这将吸纳更多村民就业,村集体的收入也将大幅提升。”
“农民变员工,农民变老板,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人民银行萍乡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地金融机构强有力的支持下,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积极布局“景村融合”全域旅游,在旅游惠民、旅游富民方面下功夫,让全区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让景区群众充分分享旅游发展成果,昔日穷山坳变成了如今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乡村。
据介绍,武功山景区管委会不仅在山下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还坚持将村容村貌提升与景区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布局等有机结合,与景区相互映衬叠合,实现乡村景区化和景点化,打造“景观式”诗意乡村;并以建设“五美”乡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进行村域综合规划整治。
农发行萍乡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目前已支持武功山管委会景村融合产业提升项目融资4.7亿元;加大矿山修复生态保护的信贷支持力度,累计发放矿山修复类贷款8亿元。
记者观察到,萍乡文旅产业特别是武功山景区在金融支持下的快速发展,给周边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乡村风貌变了,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村民有了更多增收致富渠道,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外出务工的少了,本地就业务工的多了;投身创业的人多了,不仅有像刘德来这样大量经营民宿、从农民变老板的创业者,还有不少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大众创业热情也得到更大激发。
在武功山风景区,金融机构走村串户、摸排需求,创新产品、精准对接,持续支持当地文旅经营者发展壮大,本地越来越多的农户逐渐享受到武功山旅游业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