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被印度“没收”48亿,中国全社会应尽早明确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资料图)
这两天,小米公司被印度政府“冻结并可能没收”48亿元资金的事情,引发了广泛关注。
类似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并不顺利,遭到了印度政府的各种“刁难”和“打击”。
2020年6月,中印发生边境冲突。此后,印度政府经过多轮行动,禁止了至少300多款中国APP,包括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以及腾讯、阿里、百度、微博等中国互联网公司旗下的众多应用。
此外,媒体还时不时传出消息,指责印度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刁难”在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包括小米、OPPO、vivo等中国手机厂商。
针对印度政府的最新发难,小米一再强调:“在印度的业务,符合印度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我看了一下印度政府最新的表态,它不仅要“没收”小米48亿元的资金,还提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要求,包括明确要求小米等中国企业在印度业务的核心高管必须由印度籍人士担任,并强迫中国公司帮助印度培养供应链能力和人才等。
印度政府这是在干什么?
很简单,它是在用非市场化的手段,用涉嫌违反国际惯例和法律的手段,逼迫中国企业帮助印度建立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这在本质上是在胁迫中国企业帮助印度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
最近,媒体还爆出印度长期刁难中国媒体驻印度记者的新闻。印度政府长期不给中国常驻印度记者办理签证,或者只给他们办理时间很短的签证,这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印度政府各种“骚操作”的背后,似乎有一种蛮横无理的心态在作祟,还有一种没事找事的不正常心理在发挥作用。
上述种种事件表明,我们有必要从战略角度,认真思考一下:印度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而言,到底在扮演一种什么角色?中国全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统一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从中印双边关系的角度来说,中国对印度是非常坦荡的。
中印同为文明古国,都曾经是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受害者,现阶段都面临实现本国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多年以来,中国基本上把印度视为一个值得在道义上同情、可以在经济上实现互利共赢、可以在国际社会相互支援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伙伴。
无论是在双边关系中,还是在金砖国家组织、上合组织等多边架构中,中国不仅没有防范和打击印度,还对印度表现出了一种照顾和尊重。
但很显然,印度对中国的心态极为复杂,甚至可以称得上极为扭曲。
中印曾经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但中印的发展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印度对中国发展成就抱有的心态很复杂,可以说“羡慕嫉妒恨”各种情绪都有。印度跟中国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较的特性,这反而让印度对中国产生了很深的“瑜亮情结”。
尤其是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冲突中首先发起挑衅,但最后却遭到耻辱性失败,让印度一些精英数十年来一直耿耿于怀。
从现实角度来说,中国与印度的“死敌”巴基斯坦保持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引起了印度的强烈怨恨。印度甚至对中国与印度周边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关系都保持着非常敏感的心态,觉得中国要么是在挑战印度,要么是在遏制印度。
而在中印边境纠纷中,印度近年来在每一次挑衅中都占不到便宜,这也让印度国内一些人倍感挫折。
不管中国怎么对待印度,我们一定要清楚,印度上至政府,下至普通老百姓,对中国并没有什么“朋友+兄弟”的好感。相反,一些印度人,包括一些印度政府官员在内,都视中国为印度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
今天,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五六倍,中国在面对印度时非常坦荡,印度的一些“骚操作”,反复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嘲笑,这些反而都刺激了印度脆弱而又敏感的民族自尊心。
我们一定要了解印度社会对中国的复杂和敏感情绪,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印都是新兴市场大国,中印是天然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在了解了印度社会对中国的复杂和敏感情绪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今天的国际地缘政治大环境下,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对印度进行战略定位?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肯定不想分散注意力,跟印度较劲儿。中国也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主动升级中印边境或其他冲突,因为如果中国这么做,就正好中了美国的“诡计”。
美国现在自己对中国没有办法,“啃不动”,天天想的都是用“田忌赛马”的策略,今天煽动菲律宾,明天挑动韩国,后天刺激印度,来给中国找麻烦,中国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印度一贯的投机主义很容易抬头,他们总幻想中国在美国的打压下,不想跟印度“干架”,这让印度觉得自己有了可乘之机。
好在过去几年中印在边境等问题上的较量,让印度在中国相对克制的表面之下,看到了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和强大实力。
现阶段,中国虽然没有必要跟印度“干架”,但中国全社会确实有必要尽快明确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印度是中国的朋友吗?
现阶段肯定不是,至少印度政府、社会和普通人,他们并不把中国视为朋友。
印度是中国的敌人吗?
现阶段肯定也不是,中印有边境冲突,但中印现阶段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
对印度最准确的定位可能是——短期内,印度是一个有可能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造麻烦的国家;从长远看,印度很可能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
印度对中国的牵制,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印度两边下注,“长袖善舞”。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QUAD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原因就在于此,印度参加美西方国家主导的G7峰会,原因同样在于此。印度希望通过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保持关系,既可以从中获得好处,也可以从侧面牵制中国;
——在金砖国家组织、上合组织等中印同时存在的多边组织,印度可能利用规则,给中国“找麻烦”。
从长远看,虽然印度现在的经济总量、人均GDP等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如果把印度GDP放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印度已经是一个妥妥的经济大国了。
2022年,印度GDP大约为3.39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的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目前,印度经济总量已经比较大了,而且由于印度经济基础差、起点低,目前仍在保持非常快的增长速度。按照目前这种趋势,要不了几年,印度很可能将成为仅次于中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我们一定不要小看印度啊!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古代,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东北、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在近代,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沙俄、东方的日本、南方的西方列强。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未来,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哪里?
从中短期看,毫无疑问是美国。接下来十年、二十年,美国通过日韩从东部、通过台湾从东南、通过南海从南部,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威胁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当中国逐渐在中美博弈中占得上风,甚至最终获胜后,哪个国家才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威胁?
毫无疑问,是一个不断崛起、野心不断膨胀、对中国怀有非常复杂且敏感情绪的印度。
正因如此,中国全社会应该尽快明确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并采取协调一致的方法早日加以应对。
中国不是美国,中国不会有意破坏印度的发展,更不会全方位遏制印度,但中国至少不能主动帮助印度崛起,进而让印度在未来挑战中国的国家利益。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帮助自己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打击自己,中国更不会这么做。
简单来说:
——中国不应该对印度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尤其不能将中国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等,向印度全面输出。帮助印度全方位改善基础设施,就是在培养我们自己的战略挑战者;
——中国不应该向印度全方位转移中低端制造业,尤其不能帮助印度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不应该帮助印度加快实现工业化。中国即便是要实现产业升级,要在全球进行布局,首先考虑的也应该是分散在东南亚各国布局,甚至可以考虑到中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布局,而不能受到印度潜在大市场的诱惑,“一股脑”地都去向印度转移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不能帮助印度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包括不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能让印度在金砖国家组织、上合组织内获得过大的“破坏力”,甚至有必要考虑建立不包括印度的新制度、新设计和新安排。
中国不想因为边境摩擦跟印度大打出手,中国也不想跟印度走向全面对立,中国更不会学习美国,对印度使绊子、下黑手,我们面对印度的挑衅、胁迫,要做的就是不要惯着印度,更不要因为印度市场的短期利益,无意识地帮助印度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帮助印度实现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帮助印度实现全面的工业化。印度这样一个有着极大发展潜力的国家,一旦在中国的帮助下获得这些能力,不仅不会感激中国,反而会立即用它来对付中国。
对于印度,我们需要“稳住”它,不让它直接走到美西方阵营,进而给中国找麻烦,但我们对于印度,也不能抱有一种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更不能小看、轻视印度,不能在战略上对印度重视、研判不够。
一言以蔽之,三十年内,对中国国家利益挑战最大的是美国,但三十年后,对中国国家利益挑战最大的很可能是印度。
我们对此不可不察,不可不防。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